有多少人没熬过这个“生命高危期”45~59岁的人要当心了_河南省送子公益基金
了解自己是否符合申请条件
公共健康
联系咨询
电话:0371-8996 3009
公共健康 您当前的位置:河南省送子公益基金 > 公共健康 >

有多少人没熬过这个“生命高危期”45~59岁的人要当心了

日期:2017-02-20 09:40 河南省送子公益基金

  俗话说,40岁以前人找病,40岁以后病找人。人生最悲哀的事情莫过于,赚足了钱,却丢了健康。

  著名小品演员高秀敏,突发心脏病去世,终年46岁;中央电视台《新闻联播》节目主持人罗京,因淋巴癌去世,终年48岁;著名美国歌星,迈克尔·杰克逊因心脏病去世,终年50岁……

  

 

  看过了太多人的“英年早逝”,在惋惜中你也该为自己敲个警钟:学会平稳度过中年,才是健康长寿的第一步。

  《生命时报》(微信内搜索“LT0385”即可关注)邀请权威专家,为中年人送上保命“健康三字经”,带你度过身体最危险的十几年。

  受访专家:

 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专家 沈雁英

  北京医院心内科副主任 刘德平

  复旦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张学新

  45~59岁,遭遇“生命高危期”

  世界卫生组织根据现代人生命节律,将45~59岁定义为中年,并称之为“生命高危期”。

  

 

  人的生命周期大致分为四个阶段:

  1~35岁为活跃期,器官逐渐发育完善,总体来说比较健康;

  36~44岁为下滑期,部分器官功能开始衰退,某些疾病形成;

  45~59岁为高危期,多数疾病高发,有的甚至危及生命,比如冠心病、脑卒中、癌症等;

  60岁后虽有高危期的延续,却相对安全。

  这样一看不难发现,人到中年确实存在健康低谷。

  5种情况,你正处在危险中

  根据临床经验,专家们总结出中年健康低谷中最需警惕的5个健康红灯,一旦出现必须积极应对。

  

 

  查出三高

  心脏疾病

  心脏从40岁开始衰老,向全身输送血液的效率开始降低。在心血管疾病方面,调查发现,50岁以上患高血压、高血脂、高血糖和冠心病的人明显增加。一旦查出“三高”问题应及时就医,在医生指导下用药,并改变生活方式。

  气喘吁吁

  肺部老化

  肺是人体中走下坡路最早的器官,肺活量从20岁起缓慢下降,如不注意锻炼,到了40岁,有人爬几层楼梯就会气喘吁吁。生活中,吸烟、厨房油烟、空气污染等都会加速肺部老化。

  经常便秘

  肠癌风险

  大便长时间滞留体内,可能导致包括肠癌在内的多种疾病。

  腰酸背痛

  关节退化

  中年是肌肉、骨骼的衰退期,表现为肌肉开始萎缩、弹性降低、收缩力减弱;骨骼出现脱钙过程,骨质密度降低。很多人到了中年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骨关节问题,比如老寒腿、腰酸背痛等。

  小病不断

  免疫力低下

  人体免疫力变差,各种疾病也会趁虚而入,三天两头感冒、总觉得疲劳、浑身不舒服都是免疫力变差的表现。

  3个家庭救命自测

  

 

  伸展运动,测动脉硬化

  坐在地板上,向前伸直腿,脚趾朝向天花板与小腿成90度夹角。腰部向前弯曲,手臂向脚伸展,努力触及脚趾。

  如果够不到脚趾,动脉硬化的风险就有可能增加。如果过去一年你没有量过血压,现在就得量一量。

  量腰围,测早逝

  裸露身体站在镜子前,用卷尺围住腰部,然后向下移动,直到卷尺底部停在髋骨上。

  对男性来说,腰围超过94厘米,患糖尿病和心脏病的风险会增高;腰围超过102厘米,被视为高风险。对女性来说,81厘米是危险临界点,89厘米是高风险临界值。

  一分钟踏步,测心脏病

  将手指放在手腕或颈部的动脉处,探测自己的脉搏,双脚跟随脉搏的频率踏步一分钟。如果心跳不规律,你会发现你很难跟上步伐。

  这样一个简单的测试,可以预知高达90%的房颤。如果测试结果不理想,可以休息片刻,待呼吸心跳平稳后再做,如果步伐仍难跟上心跳节奏,最好及时去医院检查。

  中年健康“三字经”

  

 

  吃得好

  人到中年要戒贪食,每餐吃七分饱,保证规律饮食。同时,饮食要均衡,适当多吃新鲜的果蔬和粗粮,少吃油炸、烧烤等食品。

  睡得足

  按时起床、睡觉,养成规律作息,尽量保证每天7~8小时的睡眠时间。有条件的情况下,每天最好午休半小时。

  动起来

  保证每周运动3~5次,每次30分钟以上。还要避免久坐,上班族最好每隔1小时站起身来,扭扭腰、伸伸腿、走一走。

  乐开怀

  学会放下压力,感受当下,要知足常乐,欣赏手里拥有的东西,常怀顺其自然的心态。家庭关系有矛盾时,要多跟家人沟通。在心情烦躁或有压力时,不要憋在心里,可以跟朋友倾诉,也可通过听相声、看喜剧等进行解压。

  防未病

  多学健康知识,提升健康素养,定期体检。发现身体不适,及时就医,不要硬扛,尤其是慢性病患者,要学会疾病的自我管理。

返回顶部